~【 那芬比丘的故事 】 2013年8月08日 慈濟基金會
佛陀教育弟子要端正心念,在人群中要懂得彼此感恩。有感恩心的人才會知足;知足的人即是有「大福」的人;而有大福者必定是有「大德」之人!
《檀香治病 衣錦還鄉》
⋯⋯
佛陀舉例說,有一個國家那螺,人民以採集珍珠和檀香為業。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國家,但大部分的人都很富有,不過也有少許貧困者。
當時有兩個兄弟,父母剛往生,大哥認為兄弟應該分家,各自奮鬥,但他又拿不定主意,不知道該怎麼分配財產才公平。
大嫂就說:「應該以財產和奴僕來劃分,一個得到全部的財產,一個分得一位奴僕。」他們做決定之後,大哥理所當然地得到所有財產,而弟弟只能分配到一位奴僕。
這位奴僕名叫那芬,既年輕又聰明,他了解自己因家貧而被賣到這個家庭。
雖然身為奴僕,但老主人十分照顧,所以他很知足也很感恩。他被分配給小主人,覺得自己孓然一身,沒有貴重的東西可以給小主人而且還要吃、住,增加小主人的開銷與負擔,所以他自我期許,要趕快為小主人效勞。
小主人帶著家眷和那芬,兩手空空離開家門,他一無所有,心裡很煩惱,而且人海茫茫,不知要往那裡去?一家大小要如何生活?
那芬安慰小主人說:「您不用煩惱,我一定會努力為您效勞,有朝一日一定會功成名就,衣錦還鄉。」
小主人說:「我現在什麼都沒有,連生活都出問題,怎麼可能擁有很多財產呢?」
正發愁時,他太太發現自己手上戴著一些手環金飾,於是將珠寶取下來,向那芬說:「我們現在只剩這些,你拿去打點吧!」
那芬立即拿著金飾、玉環到市區去,打算做點小貿易,少許的本錢到底能做什麼呢?
他看來看去沒什麼好買賣,於是就往城外走。走出城外時,看到有人擔著一綑木柴要賣,他發現其中有一根細木是價值不凡的檀香;檀香可以治百病,那芬識貨,所以就買了那綑木柴,非常歡喜地扛回去。
過不久,村裡有一位富翁病得很嚴重,雖然他很有錢,卻苦於找不到上等的檀香來和藥。
那芬知道後就把檀香送過去,這位富有的的長者因此把病治好,他既歡喜又感恩,於是把一半的家產送給那芬。
那芬得到財產後,回到小主人家,並且運用自己做貿易的天份,努力經營事業,經過幾年的辛苦之後,果然為小主人賺取許多財產,甚至比小主人的大哥更富有。
《求法修道 弘法度眾》
在家產富足、生活穩定之際,小主人和夫人商議說:「我們要如何回報那芬呢?」夫人說:「人生最珍貴的就是自由,我們讓他回復自由之身,這可能是他最高興的事。」小主人也覺得很有道理。
有一天,小主人向那芬說:「你給我的已經太多了,我不知要如何回報你,我想讓你回復自由之身,而且分一部份的財產給你。」
那芬萬分感恩小主人讓他得到自由,除去終身為奴的身份。
他向小主人說:「您不用給我財產,我只要有自由之身就好,我要趕快去修行。可能是我過去生少修福德,所以今生貧賤。現在我很想到佛陀的僧團,求佛陀收我為弟子,所以我不需要任何家產。」
小主人很高興地歡送他,並且為他祝福。那芬得到自由之後,立即前往佛陀的僧團求佛引度,佛陀很歡喜地讓他出家現比丘相,從此,那芬比丘非常勤奮地求法修道。
幾年之後,那芬比丘已能將佛陀說的法,毫不遺漏地加以攝受;他不僅修持有成,而且能弘法度眾。
他除了嚴持戒律之外,又論道第一,所以深受敬重。他常常感恩以前的主人給予自由之身,讓他能夠聽聞佛法,享受到法喜的妙境。於是他向佛陀告假,暫時離開僧團,前往主人的住處。
他們相見之時,彼此都很歡喜,主人看到那芬已現出家相,而且法相莊嚴,心中十分嚮往學佛。
主人準備很豐盛的齋食來供養那芬比丘,用餐之後,那芬比丘把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妙樂,和主人一起分享。
主人聞法後非常歡喜,他說:「聽你講這麼多難得的妙法,我真期待能親臨佛陀座下,恭聞佛陀開示。」
那芬比丘說:「佛陀很慈悲,我可以代您向佛陀請求,請佛來應供、說法,如此也能利益這個國家的人民啊!」
主人覺得很有道理,他說:「對啊!我得到佛法的妙樂,應該向國王報告,請國王向全國的人民宣告,恭請佛陀應供說法,讓大家都能得到法益。」
《知恩圖報 德慧俱足》
那芬比丘回去後即代為向佛陀請求,佛陀慈悲地答應。那芬比丘以前的主人也去向國王報告,請國王來參與盛會;國王在這之前就曾聽過佛陀的盛名,因此很歡喜地來參加供僧大會。
佛陀和弟子駕臨時,國王看到佛陀,即由衷地生起恭敬心,並虔誠地禮拜佛陀。
佛陀應供之後即將為大家說法,當時很多人心裡都想:今天能有如此殊勝的因緣,都是那芬比丘所促成,那芬比丘原本是個奴隸,卻能修得妙法,為什麼他會這麼有福報呢?
佛陀開示時對大眾說:「人與人之間必定要互相感恩;有感恩心的人能夠知恩圖報,如此就是有大福的人。那芬比丘有感恩之心,能知福、惜福,所以有了大福,而且俱足了德慧,也因此能夠得道!」
人與人之間真的要互相感恩,像這故事中的奴僕知道感恩主人;主人也懂得感恩奴僕,因此呈現這麼祥和的境界;所謂「和則興」,有感恩之心才有福德善行,這就是我們要學的。人與人之間,無論你是付出或者接受,都應抱持感恩心;也就是施者、受者都要有感恩心。
我常說:「當我們付出愛的同時,必定要存有感恩之心。」我們要彼此感恩才會得到幸福,才能真正福慧雙俱,發揮愛就是福,心中有感恩就是慧。
- Sep 04 Wed 2013 12:31
~【 那芬比丘的故事 】 2013年8月08日 慈濟基金會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